“你能想象這樣的事嗎?幾年后你因為某種疾病去醫院,醫生給你開的處方是,玩兩周由FDA批準的電腦游戲。”
在治療眼疾的歷史上,有一位著名的美國醫生叫做威廉姆·貝茨(William Bates)。他堅定認為眼鏡是有害且不必要的,于是探索了許多改進視力的方法。在1920年的專著中,他聲稱人們可以通過盯著太陽看的方法來獲得完美的視力。他標新立異的方法到今天還被稱為“貝茨方法”。
改善視力?-科學家力證:玩游戲能改善視力、變聰明
一些科學家正在尋求其他途徑來幫助改善視力。其中一個思路聽起來可能有點不可思議——通過玩電腦游戲,尤其是動作類游戲。人的視覺的產生,既需要眼睛來接收信號,又需要大腦來翻譯這些信號。一些科學家認為,電腦游戲能夠改進人腦對眼睛所收到的信號的翻譯,從而讓人們的視覺得到改善。
瑞士日內瓦大學的神經科學家達芙妮·巴韋利埃(Daphne Bavelier)是最早注意到這一現象的科學家之一。她發現,她的學生里有一些人很愛玩電腦游戲,而這些人在視力測驗中的成績超出預期。過去十多年里,巴韋利埃的實驗室一直在關注電腦游戲對人腦的影響。他們發現,電腦游戲對視力的一個主要改變在于“對比敏感度”。這是人眼分辨邊界模糊的物體的能力。或者說,你在昏暗的燈光下閱讀,或者在夜晚開車,就要依賴于對比敏感度,這樣才能分辨出環境中某一個比其他地方略暗的物體。
巴韋利埃在研究中發現,動作類電腦游戲的玩家在對比敏感度上強于非玩家。而非玩家只要玩很短一段時間的游戲,對比敏感度就會獲得顯著的提升。在他們的實驗里,非玩家每星期玩六個小時的游戲,連續玩九個星期,對比敏感度就提升了43%。
鍛煉大腦-科學家力證:玩游戲能改善視力、變聰明
半年前,巴韋利埃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了她的最新研究結果:玩《使命召喚》和《虛幻競技場2004》這些動作類游戲的玩家,其學習能力強于玩非動作類游戲的玩家。
比如在COD中,玩家們需要在各種復雜的地形和迷宮中發現敵人并將其擊斃,這使得玩家們在復雜畫面中搜索細節的能力得到鍛煉,大腦處理、旋轉、分辨圖像的能力增強。巴韋利埃發現,這一提高能夠持續超過六個月的時間,并有可能對認路、研究化學反應和建筑設計等行為產生幫助。
英國牛津大學互聯網研究所的安德魯·斐比斯基(Andrew Przybylski)也對電腦游戲做了大量的研究。他發現,游戲除了開發大腦,還能夠提高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他通過一份采訪了英國5000名10至15歲少年的調研數據,對受訪少年的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進行了評價。這些評價的因素包括了對自己生活的滿意程度,與同齡人相處如何,對有困難的人是否會伸出援手,是否有注意力不足、多動的癥狀。
分析結果表明,比起其他群體(比如那些從來不玩電子游戲的兒童),每天玩不到一個小時電子游戲的兒童對生活的滿意度更高,社會交往的能力更強。同時,這些少年的心理問題較少,注意力不集中或多動的癥狀也較少。
從實驗室到臨床-科學家力證:玩游戲能改善視力、變聰明
在那項關于對比敏感度的研究中,巴韋利埃注意到,第一人稱視角的動作類游戲對人視覺能力的改善最為明顯。如果玩家玩的是非動作類游戲,比如《模擬人生》,那么他們的視覺改善就不那么明顯了。相比于43%的提高,他們只有11%。
動作類游戲幾乎不可避免地含有暴力的成分,它是否是這些腦功能提升的必要因素?這是許多研究者比較懷疑的一點。他們認為,也許可以把暴力成分從動作類游戲中拿掉,但同時保留游戲帶給人們的好處。畢竟,在電腦游戲能夠帶來種種好處的同時,也有大量研究顯示它們帶來的弊端:肥胖癥,進攻性、反社會行為,以及成癮行為。所以家長們的工作不是回避和禁止孩子們玩游戲,而是正確的引導,并且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讓孩子們有節制的玩玩游戲,游戲給孩子們帶來快樂的同時,也是寓教于樂的一種手段,雙方都能受益,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