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會有這個疑問“都說人發燒時要捂,到底對不對?”可能是聽人說的,發燒之后捂一捂出身汗就好了,但這個觀點是錯誤的(不能全聽老人言啊,也可能會吃虧的)。這個說法、其實是弄錯了因果關系。
不是因為出汗所以退熱,而是反過來,因為人體在退熱,所以會出汗。
--
以上是結論。
以下是解釋,可以不往下看了。
--
要解釋發熱(or退熱)與出汗的關系,首先,要先解釋一下,什么是發熱?
課本上有一串很長的很唬人的定義是這樣說的:“發熱是指在發熱激活物的作用下,產內生致熱原細胞產生和釋放內生致熱原,由內生致熱原作用于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在中樞發熱介質的介導下使體溫調定點上移,進而引起機體產熱增加、散熱減少,最終引起體溫升高超過正常值0.5℃以上的一種病理過程。”(我一直覺得當年我們背這種名詞解釋,其實就是來了一段貫口)
解釋一下這句話,盡量說的直白一些:
首先,你受了一個刺激,這個刺激也許是細菌病毒等等來攻城略地了,也許是你體內自己產生了一些不那么正常的物質;
受到這個刺激后,你體內一部分細胞,產生了一系列物質,經過了一些列反應,導致了體溫調定點上移;(所謂體溫調定點,并不是一個絕對的值,更像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就是說人體會根據這個點來調節自身的體溫,使體溫在這個值附近波動、處于動態平衡狀態。)
體溫調定點上移之后,你的體溫也跟著升高,超過一定值就是發熱。
解釋完了發熱的概念,我們再來看看發熱的時相:
體溫上升期、高溫持續期和體溫下降期。
先畫一個粗略的圖,藍色的線就是你的體溫~(注:這其實是個不太嚴謹的圖,體溫調定點不會驟然上移,體溫變化也不會是直線的,但是這樣比較容易看啦)
A.體溫上升期:
體溫調定點剛剛上移時,體溫還處于原先的調定點的位置,也就是說在這個時候,體溫<體溫調定點,那么此時,你的體溫要趨近調定點的話,就是要升溫嘛,升溫意味著要產熱增加、散熱減少。
這時候你的皮膚血管就會收縮,看起來就會皮膚蒼白。淺層皮膚血流減少,致使皮溫下降(注意,這里只是皮溫哦,整體來說溫度是在上升的),而冷覺感受器是位于皮膚的,那么就會使人感覺發冷。立毛肌收縮就會產生雞皮疙瘩。骨骼肌不隨意周期性收縮就是寒戰。
通過以上這些方式,在此期內,產熱>散熱,體溫上升。
B.高溫持續期:
當體溫上升到與新的體溫調定點相適應的時候,就不再上升,進入高溫持續期,此時散熱與產熱相當,那么體溫上升期內的這些癥狀就停止了,而此時的體溫又是高于平時的體溫的,那么,散熱其實是大于平時的,所以也會有自覺酷熱,皮膚發紅干燥之類癥狀。
C.體溫下降期:
當導致你發熱的那些物質被人體控制和清除、或者依靠藥物的作用,使你的體溫調定點又回到原先的水平時,體溫>體溫調定點,此時機體就會出現散熱反應。
散熱反應就包括發汗反應,就是這,讓人誤以為是捂汗可以退燒,其實汗液的蒸發只是帶走一部分體熱,但是真正退燒的根源要追溯到體溫調定點恢復上來。
最最后,雖然說了很多遍,還是要強調:
發熱的時候不要捂!
這種不靠譜的經驗,燒傻了多少孩子吶!
———————2015-05-30更新———————
沒有想到這樣一個回答也會上日報,最近比較忙一些,所以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也只是針對其中一個點,隨手引了一些病理生理學的常識,看了評論,覺得這樣寫一半就扔在這里的確不太好,所以就再補一點什么。
先回復一些評論里面的問題好了。
1.關于“我每次發燒捂汗就好了”
關于這一點,我絕對不會反駁你,因為這是你切身的經歷,真實存在何須辯駁,況且,這一點也不是在反對我。同時存在不意味著因果,這個邏輯還是挺簡單的。
很慶幸的事情是,現代醫學不是一門經驗學科,不是“哎呀我以前這樣做治好了,大家一起來學呀”,有一個詞叫做循證醫學,而它的一個核心內容叫做臨床證據,涉及到RCT、meta分析等等。好吧,又是一堆專業名詞,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戳這里:什么是循證醫學? - 健康
2.關于“出汗降溫”
我什么時候說過不可以“出汗”,你們告訴我,我改。
為什么說不要捂汗,我覺得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捂汗吧,看大家的評論,很多人根本就是混淆了“捂汗”和“保暖”以及“發汗”,這讓我怎么說呢。
題主這個問題是“發燒捂一身汗就會退燒嗎”,根據多年做閱讀理解的功力,我理解的這個題目的意思是“單純捂汗而不經過其他治療手段可以退燒嗎”。并且,我理解中的“捂汗”,它和“保溫”、“出汗”等等是有著程度上的不同的,如果因為這個原因跟大家產生了理解上的偏差,是我的錯。
3.有同學提到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的問題
中醫我學的不多,所以關于中醫的問題我從來不插話的,這里還是多個嘴,中醫里的風寒感冒對應的治療應該叫做”辛溫解表“吧,難道不是風邪入侵所以驅寒“發汗”?不單純是捂汗吧?
順便再多個嘴,誰說的發熱就是感冒呀。“發熱是很多疾病的前驅癥狀”這個常識看來也沒有普及吧。
4.我也是不愿意發火,說我瞎扯的那位,大概是沒學過病理生理學,不知道內生致熱原、中樞發熱介質的激活通路,我看了你的回答,抱歉,醫學不是你的想當然。
好了,我接著補充本來應該說的話。
首先,發熱是有利有弊的。
一定程度的發熱有利于機體抵抗感染、清除致病因素,發熱過程中有部分內生致熱原本來就是有免疫調節功能的細胞因子,可以強化機體的免疫反應。
但是,發熱也是一種高代謝狀態,持續高熱會引起能量物質過度消耗、水分過度蒸發,嚴重的時候還會導致臟器功能不全。
另外要表明的是:我們在討論發熱這個問題的時候,不應僅僅是局限于體溫的高低,還應該顧及,在發熱這整個調節過程中涉及的各種物質對全身各種靶細胞的生物效應。
其次,很多人問發燒了該怎么辦。這個問題我很難回答,因為每個人發熱的原因是不同的,所以只能說一些治療原則。
不要急于退熱。
其一,那些發熱程度不高、時間不久的,這時發熱本身并不會對機體產生多大的損害,前面我們說了,發熱也有有利于機體的一面,這個時候并不需要急于退熱。
其二,尤其是對于一些原因不明的發熱,降低體溫反而可能會掩蓋病情延誤診斷、抑制免疫功能,這時候解熱并不能使疾病好轉、而應該確定疾病之后針對病因,解決了病因,熱自然也會退掉。
(對于體溫高于39℃、出現明顯不適、有心臟基礎疾病等這類情況還是要及時解熱。)
退熱的話,可能還是有人不知道,解熱藥物和抗生素是不同的,解熱藥物比如水楊酸類的阿司匹林,比如類固醇類的糖皮質激素(大家通常說的激素),這些藥物主要是通過抑制免疫反應、抑制內生致熱原之類原理來降溫,而抗生素本身沒有退熱的作用,但是它可以作用于病灶,殺滅病原,隨之熱退(但是也要注意發熱未必是感染引起)。
還有物理降溫:過高體溫會損傷中樞神經系統,這個時候就可以用比如酒精擦拭等方法。
其他的充足易消化的食物、補充足夠水分等等(對,就是這個病了喝熱水的哏)。
最最后,說的一點,不要希望有什么方法可以讓人在病了之后不受苦,學醫之后我的一個收獲就是,在自己生病難受的時候,告訴自己,這是一個必須經歷的自然的過程,醫學的作用最多也只是降低部分痛苦、減少受罪的時間罷了(還是在治療的確有作用的前提下)。
所以說,上醫治未病啊,所有的治療都不及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