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颶風吹得美國有點像發展中國家了
時間:2017-09-01 | 欄目:熱點關注 | 來源:不詳 | 編輯:蝌索窩www.yeewaa.com | 點擊:697
【點擊復制鏈接】
“哈維”颶風給美國得克薩斯州造成巨大損失,迄今已有30多人死亡,經濟損失有的估計高達1600億美元。一張網上流傳的照片顯示,一家養老院的很多老人困在齊腰深的水里。這一切非常令人同情。
中國人曾經以為美國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像它的軍事能力一樣強大,因為中國救災的主力經常是解放軍,所以人們有這種印象。但是2005年“卡特里娜”颶風就讓我們看到美國脆弱的一面,這一次又是。
平心而論,大自然總是比人類強大得多,即使美國這樣的世界第一強國,也對颶風形成不了青霉素對抗肺結核一樣的決定性抑制。然而美國的經濟發展水平高出中國一截,它的抗災減災資源更加充裕,因此它應對自然災害按理說應當比中國做得好很多。但是從“卡特里娜”颶風到“哈維”颶風的實際情況看,美國顯然沒做到這一點。
問題出在,民生并不處在美國體制的中心位置,這使得歷屆美國政府對民生的真實關注都不夠。體制決定了,美國執政者第一關心如何做得讓輿論挑不出來什么,如何在下一次選舉中處在更有利的位置上。這些與民生常常不是直接對應關系。執政者要有本事糊弄短線民意,而不必為民眾的長遠利益負責。
資本主義的本質還是首先關照資本的利益,而資本也更有能力把它們的利益轉化為國家的法律和長期政策。這很可能是根。
就現實表現看,中國預報臺風和水災即將來臨時,當地所有官員都會被要求處在抗災一線,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則代表中央參與指揮,這時候國家已經成為“一盤棋”。中國的資源和物理能力都低于美國,這樣的重視和動員彌補了這當中的不足,從而使得中國抗災減災的實際表現不僅不比美國差,還時常做得比美國更好些。
美國的抗災則有些官僚主義,程序繁瑣。美國各級政府都有自己的抗災責任,責任劃分得很細。災難甫出,聯邦政府可以不管,先是地方上的事,地方上頂不住了,再層層向上求援。這樣一個大災出來,地方上對付不了,不是它的責任。上級沒有及時救援,也沒有責任。美國地方政府和聯邦政府間的扯皮,政府與議員間的扯皮大大削弱了抗災的效率。
都說西方追責很厲害,但是“卡特里娜”颶風期間出了那么大損失,當地社會還出現搶劫,卻并沒有對預防不足、救援不力和災后社會混亂三大問題充分追責,因為在美國要想搞這種追責,注定是曠日持久的。
直到“卡特里娜”颶風災害發生4年后的2009年,美國巡回法庭裁決,負責設計和維護新奧爾良海堤的美國陸軍工程兵部隊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還有媒體曝光說,美國政府下撥的100億美元救災款被冒領或濫用,直到災后第7年,答應下撥的500多億美元災區重建款才有第一筆真正投入到新奧爾良黑人聚居區。
在美國,“有限責任”的觀念滲透進社會的每一個環節,它有積極意義,也在對待民生問題上表現出缺陷。官員“盡有限責任”就行了,無須有“立軍令狀”那樣的決心和熱忱。社會對“官員也是人”,對他們的各種私人權利實際上也蠻寬容的。這一切平時顯得井然有序,大災面前進行動員就顯得運轉不靈。
看來一家一本難念的經,國也是這樣。美國的航母編隊跑遍世界各大洋,海外軍事基地遍布全球,戰場搜救能力堪稱世界一流,但就是一來颶風,它就被打得有點像個發展中國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