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遼寧省大連市消費者范先生反映,在自己沒消費也沒有簽字同意的情況下,一年間被中信銀行以“優選增值服務費”名義,從信用卡中轉走了4497元。被劃走的錢雖然要回來了,但他對銀行的處理結果很不滿意。
莫名被劃走4497元
范先生在接受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采訪時介紹說,他是中信銀行的信用卡用戶,出于對中信銀行的信任,從未核對過信用卡每月賬單。2015年4月,范先生無意間看到中信銀行寄來的當期信用卡賬單上,有一筆1599元的“優選增值服務費”,交易日期是2015年3月31日。對于這筆就發生在眼前的費用,范先生怎么也回憶不起來“優選增值服務”是什么服務項目,又是在哪里消費的。范先生電話咨詢中信銀行信用卡客服熱線,客服人員答復說是體檢費。
范先生表示,這些年他除了參加單位組織的體檢外,沒再額外花錢體檢過,而且以往每次刷卡消費后,都會收到銀行的短信提示,但這筆消費自己并沒有接到過短信提示。
為搞清事實,范先生找到中信銀行核實,得知從2014年3月到2015年3月一年間,用自己信用卡支付的“優選增值服務費”有3筆共4497元:一筆1599元,發生在2014年4月1日;一筆1299元,日期是2014年5月23日;再一筆就是2015年3月31日1599元的那筆。銀行客服人員告訴范先生,這3筆“優選增值服務費”主要是體檢和潔牙費用。
經范先生多次與中信銀行交涉,中信銀行分別于2015年4月14日、21日和23日,以“沖減優選增值服務費”的名義,將4497元錢退還給他。
收費為優選增值服務
范先生說,他曾多次找中信銀行相關負責人,詢問為什么在自己沒有消費更沒有簽字的情況下,就擅自將自己信用卡里的錢劃走,錢又支付給誰了?
中信銀行答復稱,范先生的“優先增值服務費”是電話邀約業務,是通過電話與范先生口頭達成的一種預約服務,銀行有征得范先生同意的電話錄音。范先生說,他提出要聽當時的電話錄音,銀行至今沒有提供。
對于范先生信用卡3筆優選增值服務費的具體消費內容,記者于近日向中信銀行大連相關負責人房女士進行求征,得到的答復為:兩筆1599元劃款為體檢寶增值服務,分別包含40萬元的家庭意外傷害保險、85萬元的家庭自駕游意外保險法定公眾假期(含周六日)、體檢1次、0起點短信提醒;那筆1299元的是牙齒冷光美白1次。
房女生說,中信銀行開辦的優選增值服務業務,是通過電話營銷邀約客戶辦理,溝通過程有客戶確認辦理的錄音記錄,如果客戶在服務辦理后對該服務存在爭議,例如認為該服務內容不適用于本人且在服務期間未曾使用過該服務,可為客戶辦理退貨退款。
記者提出想確認該銀行與范先生的業務溝通電話錄音,沒有得到正面答復。
銀行的做法涉嫌侵權
大連銀行業資深人士表示,依據現行相關法規,銀行將客戶信用卡里的錢劃轉給第三方,需要客戶消費并簽字確認。如果范先生反映的問題屬實,即便中信銀行有范先生口頭同意的電話錄音,該行的優選增值服務在辦理程序上也是有缺陷的,最大的弊端是沒有客戶的消費記錄及簽字同意。
大連東北財經大學法學院王巖教授認為,上述糾紛中,銀行的做法涉嫌侵犯了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和知情權。銀行通過電話營銷邀約客戶辦理業務,消費者對于消費的內容、后果不能充分了解,妨礙了消費者行使知情權。另外,經營者不能用不反對即為同意的方式,誘使消費者接受不清楚、不了解的服務。對于經營者用這種方式誘使消費者接受的任何服務,其法律后果都不應當由消費者承擔。同時,經營者在沒有消費者任何簽字的情況下扣劃款項,違反規定,故上述款項不應當由消費者承擔。